在苏垦清能,有这样一位不知疲倦的“追光者”。他常年奔波于单位与项目现场之间,忙碌的身影从未停歇。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,从普通员工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。他就是苏垦清能项目经理吴见喜。
2019年11月,吴见喜加入苏垦清能,一头扎进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一线。从黄海之滨的渔光互补项目,到江淮平原的绿色工厂项目,他的足迹遍布苏垦清能的18个光伏工程。他用一个个精品工程诠释着责任担当,也在新能源领域勾勒出一条奋进轨迹。2024年,他荣获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年度“先进个人”称号,但他却说: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,项目成功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回忆起东辛农场1.0MW分布式光伏项目,吴见喜依然难掩激动。凌晨1点,夜幕低垂,寒风凛冽,东辛农场的配电房内却灯火通明。吴见喜站在设备前,嗓音沙哑却透着坚定:“电已停,开始验电、挂接地线,施工必须在两个小时以内完成!”这是他第16次在凌晨指挥停电并柜作业,而就在当天,他用20天刷新了公司项目建设管理纪录。这背后是他探索出的“三维协同工作法”——白天跑现场协调各方,夜间守工地优化流程,凌晨带队完成关键节点作业。他精准倒排工期,硬生生把原本45天的工期缩短过半。“那段时间,星光与晨曦成了我的工作常态。”他笑着说,“别人的‘福利’是周末休假,我的‘福利’是凌晨的星空。”
光伏项目施工管理中难题不断,但吴见喜从不退缩。他前期对项目现场进行细致勘察,从建筑物到用电户,再到电网接入条件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建设过程中,他创新提出“主体责任矩阵图”工作模式,将设计、施工、监理等多方主体的职责模块化,彻底解决了传统模式中责任模糊的问题。“只有把每个环节都理顺,项目才能顺利推进。”他这样总结。
吴见喜不仅在项目管理上有丰富经验,还持有国家一级、二级建造师证。他坚持写工作总结,记录工作点滴,反思管理得失,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专业论文3篇,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。“新质生产力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深夜配电房里的精准调度、专利证书上的创新智慧、项目日志里的经验沉淀。”他感慨道。
谈及未来,吴见喜目光坚定:“我会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,以实干担当为墨,在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这片土地上深耕,和团队一起为苏垦清能的高质量发展铺就绿色坦途。”